(来源:光明日报)门户网配资
转自:光明日报
西安外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以建设“重点学院、重点学科、重点课程”为目标,聚焦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科研方向,坚持“师资团队、学科平台、科学研究、课程教学”四维协同推进,强化规范建设,推进优势化特色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高标准建设一流师资团队
一流的师资团队是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建设的主体保障。学院严把入口关、强化全程管理、注重持续培育、完善退出机制,着力打造一支信仰坚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学院中青年学术骨干均拥有国内外知名高校博士学位。近年来,多名教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候选人、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特别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多名教师获陕西省教学名师、师德标兵、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并在全国及省级学术团体中担任重要职务。
高水平搭建一流学科平台
学院着力营造优秀人才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的良好环境,实现个人成长、学科发展和学生成才的共赢。将平台建设作为学科内涵发展的重要任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上持续发力,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6个二级学科方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剩余62%学院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中共党史党建等学科的学术研讨活动,及时把握学科前沿动态。举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高峰论坛”,编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学术辑刊;开展一月一期的“弘道七方论坛”高端系列学术讲座,一周一期的“思想荟”等活动,这些活动已成为学院学科优势化特色发展的品牌标识,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辨识度的学科建设成果。
高质量产出一流科研成果
学院聚焦“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研究方向,组织集体科研攻关,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前沿问题,特别是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开展学理研究,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
近年来,学院教师在人民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等出版学术专著、译著近30部。其中,《哲学基本原典导读》系列丛书和《当代资本主义跟踪研究译丛》已成为相关专业师生的重要参考文献;《与信仰同行》《马克思哲学实践思维研究》等著作得到党政领导干部的广泛关注。学院科研成果荣获多项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及各类优秀成果奖。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课题20余项,科研实力和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
高规格赢得一流教学评价
学院创新构建“党建引领、思政主导、通识培根、文化浸润、正蒙践行”五位一体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取得显著成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理性、百年党史的历史理性、四十多年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实践理性、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相统一的战略思维,讲好思政课。在已建成2门省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学院持续加强实践教学,新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践教学基地近20个,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等品牌实践活动,年均参与学生达万余人次。
学院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获批多项思政课教改立项,引入VR等现代教学技术,完善“院—校—省”三级教学竞赛机制,以赛促教成效显著。近5年来,教师荣获陕西省思政课大练兵“教学标兵”“特等奖”“教学能手”等省级及以上奖项近20人次,学院多次获得全国和省级优秀组织奖。
面向新征程,西安外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始终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持续深化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内涵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术创新,努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张周志 杜红娜 马宏)门户网配资
发布于:北京市正中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