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年,天下初定之际,汉高祖刘邦在论功行赏时,做出了一个令众将哗然的决定——将文臣萧何拜为丞相。当时满朝武将皆愤愤不平,毕竟在那个以军功论英雄的时代,这些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将领们自认为战功赫赫,岂能甘居人后?面对群情激愤门户网配资,刘邦不慌不忙地打了个生动的比方:诸位可知打猎之时,虽需猎犬追逐猎物,但真正指引方向的却是猎人。萧何便是那运筹帷幄的猎人,而诸位则是冲锋陷阵的猎犬。这番话说得众将哑口无言,其中就包括日后接替萧何相位的曹参。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萧规曹随典故的缘起。萧何作为刘邦集团中少有的文士,其远见卓识在攻入咸阳时便显露无遗。当其他将士都在争抢秦宫珍宝时,唯独萧何直奔官府,将秦朝的户籍、赋税、地理等重要档案尽数收入囊中。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文书,却让刘邦对全国的人口、赋税、关隘要地了如指掌,为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因如此,在论功行赏时,萧何当之无愧地成为首功之臣。
展开剩余64%然而武将们仍不甘心,他们举荐战功最著的曹参应居首位。关键时刻,谋士鄂千秋力排众议,指出正是萧何稳固后方、保障粮饷,才使汉军进退有据。最终刘邦采纳其言,萧何顺利拜相。在任期间,萧何不仅成功平定韩信叛乱,更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废除秦朝苛政,减轻赋税徭役,制定简明律法《九章律》,让饱经战乱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刘邦驾崩后,体弱多病的萧何仍勉力辅佐新君汉惠帝。当惠帝询问继任人选时,萧何与皇帝不谋而合地推举了昔日政敌曹参。说来讽刺,当年曹参因拜相之事与萧何结怨,被外放为齐相。但正是这看似贬谪的任命,让曹参在齐国大展才华,成就齐国大治的美名。
萧何病逝后,曹参继任相位。令人意外的是,这位曾与萧何势同水火的继任者,却将前任的政策原封不动地延续下来。年轻气盛的惠帝对此颇为不满,暗中让曹参之子打探缘由。谁知曹参听闻后勃然大怒,将儿子痛打二百大板。当惠帝亲自质问时,曹参的反问发人深省:陛下以为臣与萧何孰贤?在得到不如萧何的回答后,曹参正色道:既知臣不如萧何,而萧何已定良策,臣只需恪守成规,便可保天下太平。
可惜天不假年,曹参为相仅三载便与世长辞。百姓感念其德政,萧规曹随的佳话遂流传千古。有趣的是,四百年后终结汉室的曹魏政权,其奠基人曹操曾自称曹参后人。但现代DNA检测技术却揭开了惊人真相:曹操家族与曹参并无血缘关系。这就像北齐高欢自称渤海高氏后裔一样,不过是政治人物为自己脸上贴金的惯用手段罢了。这段跨越四百年的历史因缘,为萧规曹随的典故平添了几分戏剧性的注脚。
发布于:天津市正中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